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471万人、高职/专科毕业生516万人、毕业研究生89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一方面就业市场竞争大,求职者众多,对口岗位无法满足求职者,部分毕业生又不愿意向下兼容。另一方面本科生考研考公比率飙升,就业周期延后至大四下学期,部分地方疫情导致高校毕业生外出求职、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受到限制,于是,求职变得“难上加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探索高质量就业“一核双驱三引”新模式 ,以“红色动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高校基层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发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打开高质量就业大门的 “金钥匙”。
二、案例分析与应对
(一)案例分析
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基于社会发展视角,就业总量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具有基础性或通用性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局面;而企业对于掌握较高知识和技能的专用性人才也存在招聘困难。二是基于高等教育视角,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心理指导相对滞后。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根源。就业教育未能有效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理论创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三是基于学生视角,个人意识与社会责任冲突逐步显现。“95后”或者“00后”们大多价值取向多元,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该职业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加重视职业与自我价值的相关度,部分大学生有时不能理性地判断和评价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优势与不足,只是片面地强调兴趣爱好和个体发展,缺乏相应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四是基于家庭视角,家庭期望与就业实现间矛盾丛生难以调和。随着研究生学历、体制内OFFER成为求职“硬通货”,“考研热”“考公热”不断升温,“二战”“三战”考研考公的人越来越多,在生存需求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家长过度支持学生反复考编考公考研等“理想化”的就业道路,学生出现择业价值观偏离。
(二)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法
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坚持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扎实推进“一核双驱三引”就业工作新模式,“一核”即全员凝心聚力“强人才”。“双驱”即关注内驱和外驱,全过程释放就业市场“强势能”。“三引”即思想引领、榜样导引、特色引航,全方位促进学生就业“强服务”。
1.发动“红色引擎”,强化内外双驱,拓展就业渠道“燃起来”
稳住就业主渠道。将党委“红色引擎”的组织优势转化成就业服务优势,立足浙江省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及打造“数智杭州”的需求,班子开展“百日攻坚•访企拓岗”行动,主动对接海康威视、大华、利尔达科技等IT技术企业10余家,和企业深度探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开辟就业新市场。与湖州南浔区、杭州钱塘区大创小镇签署校地合作战略协议,引入校内招聘企业20余家,力促岗位多元供给,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用人单位需求台账,找准学校与地方合作切入点,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2.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思想引领,重塑就业观念“卷起来”
画好就业“同心圆”。以“我为师生办实事”为契机,教工党员走访结对寝室百余次详细了解毕业生就业状态和就业意愿,基于当前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进行正向引导,普及就业政策,端正就业观念。绘好就业“晴雨表”。实现“48H”动态更新,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一生一策”推进477名学生就业。帮助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就业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相联系,让“躺平”的毕业生站起来。
3.激活“红色细胞”,关注榜样导引,帮扶困难学生“动起来”
争当就业“先锋队”。党员是党组织的“红色细胞”,让党旗在就业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目前2022届87名毕业生党员考研率达65%,就业率已达99%,西部计划、士兵计划申报4人,引导将个人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要带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做好就业“宣传员”。开展“研途有你”“职场帮帮团”“云端职场小百科”等10余场活动,熟悉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并为应届毕业生细致解读“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援藏援疆计划和参军入伍等政策,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稳定就业心态。
4.打造“红色堡垒”,赋能特色引航,推动就业质量“高起来”
助力学生迈好“第一步”。以党支部为“红色堡垒”,将党性教育、立德树人与专业指导有机融合,邀请优秀党员教师在大学伊始做好学生职业认知引导,契合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为未来四年“走得正、走得稳、走得顺”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守牢“日常关”。依托各学科党支部为平台,落实“党建结对计划”,加强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内在竞争力。重视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聚焦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培养,帮助学生在职业衔接上“走在前列”。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杜绝“两张皮”,发挥“党建+”1+1>2效能是前提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推进党建与就业深度融合,注入“红色动能”,改善民生“压舱石”,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完善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做到党建引领、全员行动、党员冲锋,将“红色动能”注入就业工作,实现互融互通赋能增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二)守牢“生命线”,助推就业工作“以生为本”是基础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组织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要深入学生中去,千方百计地助力学生就业,守住高校“生命线”。要准确研判毕业生就业形势,既要坚定信心,又要认清形势。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要冷静客观地认清形势,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开展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排查,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尽可能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与困惑,想方设法为学生就业指方向、谋出路。
(三)力求“快准暖 ”,破解就业困难“对症下药”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党组织要“望闻问切”精准施策,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向毕业生传递红色温暖与力量。后疫情时代,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不同,就业心理和需求与疫情前变化大,通过摸清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脉象”,“一生一策”就业意向引导与纠偏,找到毕业生就业的真实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让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尽早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不懈以“红色动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高质量就业“一核双驱三引”新模式, 抓好顶层设计,建好长效机制,办好实事好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千方百计做实做细毕业生就业工作,精心护航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之路。
郑乐: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曾获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省春泥计划先进个人、浙江省共青团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水利厅系统优秀团干部、2019年校辅导员技能竞赛第一名、校第三届“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等荣誉,累计主持校级及以上课题6项、发表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