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计算机学院) 起源于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计算机教学研究,199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2003年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2014年学校升本后机构调整,组建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2020年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2年进入钱塘、南浔一校两区办学模式,“电子信息”成功列入硕士培育点,2023年数学教研室整体划入,2024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设有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普通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专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学科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点与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达9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达50%以上。学院拥有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高校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者40余人次。

学院聚焦学生知识能力体系建设,围绕地方、行业工程应用实际,打造特色鲜明的国一流、省虚仿、省一流的智慧+课程群。通过院级双创中心,聚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围绕本科生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多渠道多赛道多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4项,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一流课程等课程项目10余门,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 20余部。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一流课程等课程项目 10余门,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20余部。

学院拥有软件工程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校级一流学科。建有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孪生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浙江水利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浙江河(湖)长制研究基地)等数个省级科研平台。学院面向通用新质生产力需求与水利行业新质生产力工程实践,聚焦领域云计算与智能感知、大数据技术与数字治理、人工智能、智慧水利等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研与科技服务。近年来,学院承担或参研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省级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一级期刊等高质量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0余项。

学院始终遵循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依托行业、企业,产教融合,共建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中软大数据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智慧水利产业学院、聚光学院等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借助工信部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试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省人社厅人新工种职业鉴定站等多元化人才培养载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学院文化氛围浓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硕果累累,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首批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双百示范项目”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程序设计竞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考研氛围浓郁,多位学生考取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悉尼大学、佐治亚大学等985高校和QS排名前100高校。学院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去向落实率始终稳定在95%左右,不少学生逐渐成长为海康威视、浙江大华、聚光科技等公司的技术和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