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草原,骑马少年也能自由逐梦——记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帮扶

发布者:喻成功发布时间:2023-11-10浏览次数:2722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来自青海的藏族男生小X,就读于计算机专业,自身学习基础较薄弱,在新生入学两个月后,出现旷课行为,表示对本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情绪。截止目前,十多门功课红灯高悬,已收到两次“学业警示”。该生性格沉默寡言,爱好音乐,但不善与老师沟通交流,对待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态度较冷漠,假期由于长期在草原上骑马,导致联系困难。

二、案例分析与思路

(一)问题本质

从表面上看,此案例为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相较其他同学还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学业困难。

但本质上看,本案例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如何提升学习兴趣和生活自信的问题。与其他学生相比,小X在生活环境、思维观念、民族风俗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异地求学难免会使出现孤独感、自卑感。该生自身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断坚持;遇到问题不善交流。对此,辅导员应该从对学生细微关怀入手,做到与学生共鸣与共情,在此基础上寻找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问题,在解决该生学业问题的同时,增强该生自信心,实现双重效果。

(二)工作思路

本案例涉及到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如何提升学习兴趣和生活自信的问题,在解决该类问题时要学会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谈话和帮扶打开学生心扉,发掘学生内心诉求,寻找问题根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最佳效果,让向往草原的骑马少年,在没有草原的地方,也能找到自信,自由逐梦。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指导和生活引导工作,需要具备这样的工作思路:

1.加强民族情怀认同。与其他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环境、思维观念、民族风俗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这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在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时,要善于从其民族角度入手,了解或讲述其民族的独有习俗、生活习惯等,实现共鸣,拉近距离。

2.注重情感态度渗透。少数民族学生大都属于外省市地区学生,异地求学难免会使该类学生出现孤独感、自卑感,如若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会导致这类学生出现学业或心理问题。在处理该类问题时,要用心关注该类学生动态,给予关心,做好台账,及时跟踪,提高交流频次,多为该类学生解决切身问题,于细微处感化学生。

3.直击根本问题所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在解决该类问题时,要善于拨开重重迷雾,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导致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开辟多元可行举措。立足学生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平台与资源,制定学生专属培养计划,联动家校、朋辈、师生形成共同合力,开展多样方式活动,在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培养。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1.暖心鼓励,重拾“自信梦”。除了学习环境的差距外,小X作为少数民族学生还面临诸如生活环境、思维观念不同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肯定与鼓励。该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热爱音乐。以此为抓手,辅导员鼓励小X积极参加音乐类活动,增强自身实力,提升自信心,积极引导该生学会认识自我,并以此来反哺学业上的自卑心态。在辅导员多次鼓励下,小X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任。一段时间后,他和我们的距离,一点点地靠近了。

2.耐心帮扶,追逐“学业梦”。辅导员首先对该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追踪学生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小X挂科课程均为公共基础课程。辅导员与班级成绩优异学生、优秀少数民族学生联系,共同制订帮扶方案,进行“多帮一”互助学习,从课堂笔记到课后作业对其进行全面的辅导,相关任课老师通过课上提问和课后指导等方式加强对该生的学业帮扶,为该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少数民族学生个性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生生携手”“师生携手”“家校携手”等学业帮扶工作,并形成学业帮扶工作体系。以学业帮扶为切入点,以学业帮思想、以学业树榜样、以学业促心理、以学业推就业、以学业帮生活,达到学业育人效果。

3.齐心关注,感受“家庭梦”。我们了解到,小X并不喜欢理科类专业,对文科类专业兴趣较高,但由于其父亲较严厉,父子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此,辅导员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告知真实情况,讲明孩子现在的处境和利害关系,希望家长能和孩子进行深入交谈,真实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经过沟通,家长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四、主要成效和经验

通过一个学期的关注、引导、教育,该生2022-2023学年第2学期考试成绩全部合格,其中,10门课程中2门课程成绩在80分以上,1门课程成绩在70分以上。该生现在已完全融入班级,性格更加开朗,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日常生活中,该生不再自卑,心态发生很大改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会主动与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可以说该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五、案例反思与启示

通过处理本案例事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问题,投入精力去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的相关风土人情,多方面了解该生的家庭、生活、学习情况,为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主动关心,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加强入学适应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一)以“爱”化人,加强情怀认同。辅导员要走向学生,走近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爱心去唤醒他们的自信。在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时,要善于从民族角度入手,了解或讲述其民族的独有习俗、生活习惯等,实现共鸣,拉近距离,于细微处感化学生。辅导员要加强情怀认同,多付出一点耐心,加强沟通交流,给他们多一点温暖,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内心的自信,重拾勇往直前的动力。

学校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国家重大庆祝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座谈交流会等平台,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且综合素质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帮扶工作中也要充分融入思政工作,加强感恩教育,以学业帮扶为抓手,讨论形成合理化的多方帮扶方案。

(二)以“学”助人,直击根本问题。激励是转化沉溺的有效手段,在思想上,辅导员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学生,要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发动寝室同学和班级骨干加入帮扶队伍。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认识自身的缺点,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在解决该类问题时,要善于拨开重重迷雾,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习上更要耐心的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烦恼,通过“树立榜样+全面激励”的提升模式,鼓励帮助他们学会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找到学习意义。

学校加强构建学困生的帮扶体系:一是通过构建帮扶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明晰权责划分等,加强学业帮扶团队建设;二是通过加强自我调控、掌握帮扶规律,提高帮扶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入性;三是通过借力新媒体独特优势构建网络帮扶平台开展“线上帮扶”,开展“生生携手”“师生携手”“家校携手”等帮扶措施有效开展帮扶。

(三)以“合”育人,挖掘多元力量。学校应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育人氛围。辅导员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如实地反映给家长,请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营造支持、信任的家庭氛围。立足学生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平台与资源,制定学生专属培养计划,联动家校、朋辈、师生形成共同合力,开展多样方式活动,在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培养。坚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岛上,开启多部门多形式多渠道多人员多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模式,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育人实效。

 

 

作者简介:叶晨露,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作品优秀指导教师,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三等奖,校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兼职组织员等荣誉。主持厅级课题2项。